廣告、微電影各司其職
廣告、活動、微電影……品牌不會只用一種方式深入人心,各種營銷方式承擔著各自的職能,微電影越來越多地扮演著“傳遞品牌靈魂”的角色。
無論是氣勢磅礴的大片風格,還是小眾文藝路線,奢侈品牌的微電影制作班底可謂豪華。
卡地亞微電影是由法國鬼才導演布魯諾·阿維蘭執(zhí)導,普拉達則請了憑借《鋼琴家》獲得奧斯卡獎的羅曼·波蘭斯基執(zhí)導。蘇格蘭威士忌品牌Johnnie Walker請到中國名導賈樟柯,合作拍攝了12個微電影,形成12個紀錄片。
拿到不菲的微電影預算,加上品牌本身的影響力,自然能請得動大牌導演和演員。“品牌合作的通常是電影業(yè)內當下最活躍的人。進入中國之后,品牌喜歡與香港的個性導演合作,在內地,品牌青睞‘新生代’導演。”陸曉明說。
“一個三四分鐘的微電影,通常需要數(shù)小時的素材,才能最終剪輯出來。”一位美國奢侈化妝品前高管告訴記者。不惜工本的投入,為的是竭盡所能的唯美、經典。
廣告、活動、微電影……品牌不會只用一種方式深入人心,各種營銷方式承擔著各自的職能,微電影越來越多地扮演著“傳遞品牌靈魂”的角色。
比如,30秒的香水廣告是直白地宣傳產品;植入電視劇和電影情節(jié),是為了讓產品功效“潤物細無聲”;而3分鐘的微電影,則需要塑造品牌形象,傳遞品牌歷史、文化、乃至DNA。
目前品牌微電影還處在起步階段,在制作上,各品牌的共識在于,杜絕產品元素的簡單堆砌,跟硬廣告完全區(qū)別開。用一個幾分鐘的小故事,自然流暢的情節(jié)打動觀眾。
微電影的創(chuàng)意通常由品牌全球總部拍板,由市場部和公關部配合執(zhí)行。上述美企高管告訴記者,微電影拍成什么樣,核心是由品牌的最高層大老板的思路決定的。看似天馬行空的影片,其實經過了商業(yè)上的考量,與品牌市場戰(zhàn)略相配合。定調之后,由市場部去找到最好的導演、演員、制作公司,進一步推行下去。
通常,品牌將銷售額的20%~30%撥出作為下一年的市場推廣費用,微電影的制作成本就來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