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禮春秋”——一個為中國讀書人設計服裝的品牌,其本著“整頓衣冠,重建禮樂”的文化使命,以9·28孔子誕辰日為福符,以“詩禮春秋”現(xiàn)代衣冠所創(chuàng)造的詩書禮樂之氣息為基則,并以孔子之字——仲尼命名,于孔子誕辰日2563年9月28日正式向社會提出中華衣冠新主張——“仲尼裝”,以期流行于大眾,緊密擁抱中華文化之復興,重新樹立起中華衣冠文明上國的顯赫尊榮,“詩禮春秋”總設計師,2011和2012連續(xù)兩屆中國十佳服裝設計師,2012中國設計業(yè)十大杰出青年楚艷女士及助手張晶先生,著名學者秋風先生、“詩禮春秋”負責人周應之先生一同出席了本次發(fā)布會,為大家解讀“仲尼裝”,解讀衣冠與禮樂文明。
“詩禮春秋”總設計師楚艷女士
2012年3月31日,“詩禮春秋”——一個為中國讀書人設計服裝的品牌,帶著中國人自我的精神風貌登上北京“2012中國國際時裝周”。路透社的報道以“詩書禮樂中國風”為題配發(fā)了一張男女兒童的學生裝照,此張照片旋即為廣大網(wǎng)友熱議,希望它能夠成為中國的校服。大眾對于“詩禮春秋”的熱愛是我們始料已及的,不僅因為“詩禮春秋”的詩書氣韻感動了大家,還在于大眾以為“詩禮春秋”真正取法傳統(tǒng),國人衣冠本該如此, 渴望回歸民族優(yōu)雅衣冠傳統(tǒng)的心理得到釋然和慰藉。
人類著衣冠而文明始,與獸群自衣冠而分途。人類江海隔域,大洲分布,文明形態(tài)各自不同,山川風物地產(chǎn)之異,使得各民族衣冠各自取妍,風度殊絕。華夏自有傳統(tǒng), 棉麻絲毛,金絲銀縷,玉石瑯玕, 珍珠玳瑁,或紡織, 或佩飾, 山川草木, 蟲魚鳥獸,云龍仙鶴,煙霞虹霓,一一皆可蔚之于衣冠,錦繡其紋章。古代以“衣” 、“絲” 為邊旁部首的文字何其多數(shù),說明中華古代衣冠繁美,燦若星河。遺憾的是歷史久遠,實物難存。我們只能在古代繪畫、有限的出土文物、僅存的實物中窺其一斑, 也只能在古代文章中品鑒其綽約風姿。
衣冠既然是一個民族的文明特征,這個民族就不可將衣冠僅限于美的展示,一定會賦予衣冠以這個民族的人倫價值、精神氣息,以體現(xiàn)這個民族的文明程度。故此, 衣冠一直是古代社會表達社會倫理的禮樂重器, 中華民族之所以被世人尊為禮儀之邦,是因為藉由衣冠而傳揚的懿隆豐神和儀章典范,不僅為民族自我肯定,也一定感動了有機會目睹其風采的遙邦異士, 遠近鄰邦早已承襲華夏衣冠傳統(tǒng)而衍生出自己的民族服裝, 而駱駝、航海商隊也早已將這燦爛的華邦文明傳揚至世界各地。
著名學者秋風先生
近代風云生變,圣人掃地,文明出列。只是因為華夏民族久處中原豐沃膏腴之地, 關注人天和諧,提倡人文而無心去創(chuàng)造大規(guī)模殺戮其它民族的堅船利炮,由槍炮而判列文明的優(yōu)劣,這不僅是殖民者對自身文明的背叛和嘲諷,也是對人類美好歷史文明的極大傷害, 于是國人自毀衣冠,盡棄固有,全心向西,誰能理會隅中啜泣的文明傳統(tǒng)。然而不過百年光景,科學理性和科學技術被證明不過是人類普遍的心智活動, 完全可以被各民族的文化吸收和消化,它不為個別民族所獨有。華夏民族大可與西方抗衡于陸海,對決于太空,競力于商場,爭奇于智技, 徒然發(fā)現(xiàn)西方文明不過于此,已不再滿足東方寬博的心靈。心閑余力而回視歷史,古國的文明淵藪,珠貝珍列,瓊林玉樹,艷碧香靄,文明芳風郁烈如此,驚喜之余當掃塵去垢, 將其重新輸入民族的記憶。一旦心靈與遠逝的文明同聲共氣,相於呼吸之時,則現(xiàn)實完全西化的文明形態(tài)則難以與之相感而成趣, 而創(chuàng)發(fā)與心靈相應的文明形態(tài)也只能希寄于本有的文明。
中華文明何曾泥封固塑, 蠹樞成腐, 惟其源流活汩,飄飛萬里,澤潤心靈而有余,遇智成形而無窮,唯待國人之信心與激情而已。今日之中國, 是該到了改變衣冠觀念的時候了。衣冠是心靈的延展,是識別人類文明形態(tài)的直接標識,而中國人是當今世界上最缺乏標識的人群, 至今還借重西人的衣冠來表現(xiàn)自我。應該有這么一種衣冠, 既能表達中國人對于傳統(tǒng)的回歸和承續(xù), 又能傳遞出現(xiàn)代中國人的人文氣韻,它要與傳統(tǒng)衣冠有氣息的想通,精神的統(tǒng)一,形制瀟灑高貴,長幼咸宜,陰陽合德,文武皆稱,最終能引領大眾回歸禮樂,再造中華禮樂文明。“詩禮春秋”顯然已給出大體的概念,但這一款衣冠尚需有一個簡而約之的名稱,我們何妨稱之為“仲尼裝”。
設計師、著名學者、“詩禮春秋”創(chuàng)始人及嘉賓合影留念
仲尼,大哉孔子也,參贊天地, 博學任道,為中華千秋師表,文化素王。其志也,文武周公之道不墜于地,禮樂大同為其萬世理想。以仲尼命名衣冠,以衣冠承載仲尼理想,進而承載中國人文化復興之夢。
“詩禮春秋”將根據(jù)“仲尼裝”的文化含義,并貫穿已被大眾所認同的“詩禮春秋”的人文氣息,創(chuàng)制出“仲尼裝”的精神形態(tài),呈獻給世人,讓孔夫子在世也必以此為常衣,希望它能夠包裹國人的赤子之心,以其飄逸之姿重新開始世人久違的華夏禮樂文明。
“詩禮春秋”—— 9?28“ 仲尼裝”新聞發(fā)布會得到業(yè)界同仁及新聞媒體的關注
(中國服裝網(wǎng) 應珊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