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上午9:30,以《從靈感模式到商業(yè)模式》為主題的中法設計高端對話,在北京當代MOMA藝術園區(qū)的云階MOMA大講堂展開。這是本屆北京國際設計周系列活動中,最重要的藝術交流項目之一,北京國際設計周組委會副主任曾輝先生親臨現場并致辭。
《從靈感模式到商業(yè)模式》請到了來自法國設計大師、設計師品牌LEXON創(chuàng)始人René Adda與中國四位新銳設計師對話,共同探討設計產品的商業(yè)化之路。這四位中國設計師分別是臺灣著名設計師、紅點獎獲得者葉宇軒、北京國際設計周設計總監(jiān)張欣、著名建筑設計師宗澍坤以及年輕的獨立設計師張晨。
在演講環(huán)節(jié),René Adda先生帶來了名為《設計師 + 生產商 共享激情》的主題演講。作為世界頂級設計師品牌LEXON的創(chuàng)始人,Adda先生在三十多年的職業(yè)生涯中,與超過40多位來世界各地的設計師合作,其中不乏這個時代最為頂尖的設計師。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從來自世界各地的設計投稿中,挑選出合適的產品,投產并銷售到全球85個國家的5000多家LEXON門店。對于“從靈感模式到商業(yè)模式”這個議題,他無疑是當今最有發(fā)言權的設計大師之一。
在演講中,René Adda一直強調“激情”這個詞,他認為,這是一切偉大設計產品的源泉和不竭動力。
而設計師的自我定位,是René Adda最為關切的話題。他曾與許多極具天賦的年輕設計師合作,也見到過無數擁有潛力卻始終無法成功的設計人才——他覺得這些問題多源于職業(yè)設計師對自身定位的認知,是否恰當。他提出設計師與藝術家的區(qū)別。他認為設計師的任務是在產業(yè)中不斷創(chuàng)新,并且不斷深耕技術的發(fā)展。這和藝術家的工作是有一定程度的區(qū)別的。設計師的目標是市場,而藝術家的目標是博物館。擁有天賦的設計師,同時要具備許多“兼容”的能力——與生產商溝通、與材料供應商溝通、傾聽市場的聲音、重視用戶的體驗,這都是職業(yè)設計師必須擁有的能力,他認為天賦加上“兼容”,才能將一個設計師帶上卓越之路。
同時,他也指出設計產品的生產商同樣要具備激情,要與設計師一樣不斷追求新思路——不同于之前國內普遍的認知,在整個設計產品的商業(yè)化環(huán)節(jié)中,生產商的質素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之前國內業(yè)界,普遍認為對于設計產品來說,好的概念和設計是最為重要的,但Adda先生說,大部分人不會因為一個產品有設計感而多花錢,人們是在為產品的質量買單。他列舉了一些LEXON的經典產品,十幾年來都未被淘汰,一方面是因為其設計出眾,但更重要的是產品的質量。這也是中國業(yè)界需要重視的問題。在演講中,Adda先生秀出了LEXON在2014年即將投入市場的新品,這些新品還處在模型階段,這也是從靈感模式到商業(yè)模式的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
在Adda先生演講之后,四位中國設計師也分別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北京國際設計周設計總監(jiān)張欣說,北京市政府之所以投入這么大的力量來做“BJDW”這個項目,就是要打造一個平臺,與國內外設計師、生產商、銷售商、采購商合作,一同推動“設計消費”這一概念,將“設計落地”。
而臺灣著名設計師、同時也是本屆北京國際設計周的合作設計師葉宇軒先生,以《Yehidea 的靈感與商業(yè)模式》為題,以自創(chuàng)品牌Yehidea為案例,探討本土設計師的創(chuàng)意元素及發(fā)展途徑。在對話中,與Adda先生就設計師與生產商之間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例,說他在08年來北京的時候,想跟一家陶瓷工廠合作,但是1萬份的起訂量讓他難以承受。設計師很難遇到有見識的工廠,而更多的時候是設計不夠好,很難占據市場而工廠拒絕合作。Adda先生說,在法國,LEXON團隊評估一個產品都要經過很長的時間,這是一個賭注,每一個產品都要準備幾十萬美元的投資。在中國,很少有年輕設計師能夠獲得如此大的支持,沒有試錯的機會,很多有才華的設計師只能將作品止步在圖紙上。但同時,他也指出,中國人的設計,除了要了解我們自己的文化,還要了解我們的市場,我們的消費的行為是什么?設計師要給自己和自己的產品定位,要堅持自己的設計原則,更要堅持作為一位中國設計師的特色。
大陸著名設計師宗澍坤和新銳設計師張晨,則分別從各自的設計領域出發(fā),發(fā)表了自己的觀點。今年創(chuàng)立自己品牌的年輕設計師張晨,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展現了中國當代年輕設計師的努力和他們所遇到的困難。她同樣提到,沒有生產商的支持,中國年輕設計師很難將設計作品量產。她選擇《手作》作為自己的演講主題。在演講中,她一方面認為“手工制作”是一項極具特色的產品生產模式,但同時也隱含了中國年輕設計師們所面臨的現狀。
對談中,Adda先生也向中國的設計師拋出了橄欖枝,希望與中國靈感結緣,共同打造下一個時代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