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W藝術車
當提到“藝術”一詞,你的腦海里會展示出怎樣的一幅畫面?是音樂,書法還是奇奇怪怪的裝置?又或者你自己都無法捕捉到的腦海中瞬息萬變的印象圖景?我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對藝術的理解與看法,千姿百態(tài),無一而是,因為只有藝術家本人,才能掌握其藝術發(fā)生的根源。那如果提到“藝術車”呢?
什么是“藝術車”?
作為工業(yè)化時代的標志性科技產物,汽車的功能性毋庸置疑,隨著汽車設計與制造的發(fā)展與完善,汽車品牌并沒有淪為技術的仆人,開始另辟蹊徑,與藝術相結合,賦予品牌更加強韌的精神內涵。
當下,不管是紀念款還是基于公益行為的作品,很多汽車品牌都在推出自己的“藝術車”。那么問題來了,什么才是“藝術車”?
簡單的涂鴉是藝術車嗎,改裝修飾是藝術車嗎……很多人有這樣的疑問,因為“藝術”二字本身就賦予人們很高的期望與幻想。話說回來,也正是源于人們“藝術車”認知標準的高度,汽車本身的藝術性也隨之提高。
上世紀70年代,BMW藝術車項目啟動,Tomas Girst 是寶馬集團文化事業(yè)總監(jiān),他表示,藝術車是無法一概而論的,也不會存在“版權”之爭,因為它象征了人們對于技術和藝術的熱愛,與普通的藝術車不同,BMW藝術車是“一個將競賽和藝術結合在一起的概念”。
BMW藝術車現(xiàn)身香港2015 Art Basel
BMW藝術車現(xiàn)身香港2015 Art Basel
今年3月份,第三屆巴塞爾藝術展在香港舉辦。在亞洲尤其是中國藝術市場買方需求正強勁之時,它從往年的5月份提前到3月舉辦無疑是一個強大的信號。來自全世界的藏家和藝術家們在這里流連忘返,細斟慢酌,觥籌交錯間處處散發(fā)著這對藝術的關注與渴望。在這里,人們在藝術層面的精神需求得到巨大滿足。
除了巴塞爾藝術展本身,這次展會還吸引了一些世界知名品牌的贊助與合作。比如瑞士的鐘表品牌愛彼和德國汽車品牌寶馬。它們用自己的方式與藝術攜手前行,并成功的吸引了藝術愛好者的目光。
寶馬集團在香港會展中心三層入口處設置了一個展臺。作為2015 Art Basel的贊助商,寶馬集團攜手巴塞爾藝術展于3月14日啟動了“寶馬藝術之旅”創(chuàng)新項目,讓藝術家通過游走四方的形式尋找靈感,進行自由創(chuàng)作。發(fā)布會現(xiàn)場,一臺純白色的寶馬賽車吸引了眾人的目光,紛紛駐足觀看,有些人還拿起相機與寶馬車合影留念。
或許,并沒有太多人能夠了解到他們背后的這臺寶馬藝術車有什么特別之處。但不可否認的是,人們已然對其外部形象產生了高度認同。也許你會問,不就是一臺寶馬賽車嗎,有什么好奇怪的?殊不知這臺車是由由美國概念藝術家詹妮·霍爾澤于1995年設計的“BMW藝術車” V12 LMR。
詹妮·霍爾澤-BMW V12 LMR
這款車的設計概念基于賽車所用的經(jīng)典顏色和材料,為了讓藍色與白色這兩種寶馬專用顏色在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中炫彩奪目,她采用了反光鍍鉻字母和磷光涂料。在白天,字母可倒映天空,而在晚上,磷光涂料可以發(fā)出白天保存的藍光。1999年5月初,這輛藝術車參加了勒芒24小時耐力賽的資格賽,但未參加正式比賽。
亞歷山大·考爾德-BMW 3.0 CSL
藝術之外 還有藝術
自1975年第一輛寶馬藝術車誕生起,截止到目前,共有17位世界大師級藝術家參與設計,并推出了17輛涂裝風格各異的寶馬藝術車。
40年來,為什么只有17位藝術家參與了BMW藝術車的創(chuàng)作?答案很簡單,無論是對車型,還是對藝術家,BMW藝術車的選擇標準都不是偶然性的,每一次都是要“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
最開始的時候,也就是上世紀70年代,參與BMW藝術車項目的藝術家確實都非常知名,比如Alexander Calder和Frank Stella等,但是隨著BMW藝術車項目的進行,參與的藝術家們也越來越國際化,他們中有來自南非的藝術家Esther Mahlangu,有來自澳大利亞的土著藝術家Michael Jagamara Nelson,也有來自日本的藝術家。將來也許會有一天,中國的藝術家也能參與BMW藝術車的從創(chuàng)作。
至于藝術“車”們,必然是慎重之選。Tomas Girst說,“BMW藝術車源于對比賽傳統(tǒng)的尊重,我們希望藝術車與比賽可以成為天造地設的一對?!比欢?,也許你曾在很多地方見到過BMW藝術車的影子,甚至在賽道上,但實際情況是,很多的藝術車是不能駕駛的!那這會自相矛盾嗎?
BMW藝術車,除了汽車本身所附加的藝術圖案,還有其更具深遠意義的藝術價值——收藏。Tomas Girst表示,“你們不能把藝術車開到賽道上去,因為它是博物館的一件藏品!它就像歷史久遠的一個花瓶,一件文物,我們不能讓它有任何的危險,因為他們真的價值連城。”它不能像普通的汽車一樣,可以讓人們坐在里面體驗,因為可能連打開車門這樣一個微小的動作,都必須得是德國的某個人才能做。
羅伊·里奇特斯坦-BMW 320i group 5賽車版
世界大師級藝術作品聚集地
開創(chuàng)BMW藝術車先河的是亞歷山大·考爾德。1975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法國收藏家委托他來幫自己的賽車BMW 3.0 CSL進行設計涂裝。擅長雕塑的考爾德打破賽車的形體局限,運用濃郁的色彩在車身上作畫,富含動感的色彩拼接與對比賦予車身完美的立體感,于是,世界上第一輛BMW藝術車誕生了,它既是雕塑,又是汽車,又是藝術的載體。也是這一年,這輛車參與了勒芒24小時耐力賽,意料之中,它贏得了在場所有關注的關注,也讓BMW汽車駛近了涂裝藝術之路。
弗蘭克·斯特拉-BMW 3.0 CSL
此后,美國波普藝術領域的大師級藝術家弗蘭克·斯特拉(1976),羅伊·里奇特斯坦(1977)和安迪·沃霍爾(1979) 也先后基于BMW賽車打造了彰顯自身藝術風格的BMW藝術車。他們設計的藝術車中,雖然風格各異,卻都是從BMW賽車本身出發(fā)挖掘靈感,或者關注科技本身的精細度,或者關注駕駛所帶來的感受。
安迪·沃霍爾-BMW M1 group 4賽車版
“我喜歡這輛車,它比藝術品更加迷人?!?安迪·沃霍爾曾這樣表達對自己作品的看法。的確,這些基于賽車打造的BMW藝術車早已跳脫工業(yè)產品本身所產生的技術感,它通過與藝術的跨界結合,通過藝術家的語言得以再造,散發(fā)出無比迷人的氣質。它們讓汽車變成了一件藝術品,與它的駕駛者甚至旁觀者產生了難以言說的互動與交流。
恩斯特·馮徹-BMW 635 CSi
1980年起,BMW藝術車打破賽車的局限,開始由量產車型打造,參與設計的藝術家們的想象空間也得以繼續(xù)擴散,每一輛藝術車的設計語言日益故事化和情節(jié)化。從1982年奧地利年輕藝術家恩斯特·馮徹的“獵兔中的火狐”到1986年美國波普藝術代表人物羅伯特 勞森伯格的“移動博物館”,藝術家們不再局限于汽車本身,開始了天馬行空的創(chuàng)作,藝術創(chuàng)作的“自由”感全面迸發(fā),更好的拉近了BMW藝術車與大眾的距離。于此同時,基于參與設計的藝術家們的出色表現(xiàn)與絕對影響力,BMW藝術車也開始在世界各地的著名博物館中巡回展出,人們對汽車的溝通與了解似乎又新開了一扇藝術之門。
肯·多恩-BMW M3 group A賽車版
1989年,澳大利亞藝術家邁克爾·雅格馬拉·尼爾森和肯·多恩分別將Papunya繪畫和漂亮的鸚鵡帶到了汽車身上,畫面可謂充滿了澳洲風格;1990年,日本藝術家加山又造的“雪、月、花”藝術車設計日式風格顯著;1991年非洲畫家埃斯特·馬蘭久的“非洲恩德貝勒藝術風格”藝術車把非洲的部落文化搬上車身……這一時期的BMW藝術車充滿了地域性。隨著全球巡展的進行,藝術家們充滿家鄉(xiāng)色彩的BMW藝術車也在全球走紅。
2007年,第16輛BMW藝術車由奧拉維爾·埃利亞松完成,這一款藝術車與以往不同,并不是在車身上繪畫,而是通過裝置性的外衣來更深層次的反映汽車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他拆去了H2R原型車的外殼,轉而用兩個疊加的金屬反射層罩在整個車身上,并為這一造型上覆蓋了一件易碎的“冰衣”。埃利亞松以這樣一種獨特方式將高級汽車技術和工業(yè)設計下的產物變成了一件藝術品,反映出機動性、資源短缺性、可再生能源以及汽車生產與全球變暖之間的關系。
離現(xiàn)在時間最相近的藝術車是當代著名藝術家杰夫·昆斯創(chuàng)作的,他收集了許多與賽車、相關圖形、絢麗色彩、與速度和爆發(fā)力相關的圖片來完成繪制,鮮明的色彩完美地體現(xiàn)了動感和能量爆發(fā)瞬間的震撼,將賽車速度與激情的內涵演繹的淋漓盡致。
過去的40年里,BMW藝術車的車身融合了太多大師級的畫作,那么,未來的藝術車呢?是繼續(xù)涂鴉,還是會更具“未來感”?我們可以放肆的想象。因為,未來誰知道哦呢,它們可能會飛,可能會有8個輪子,甚至集合了網(wǎng)絡與多媒體的屬性,但不論怎么發(fā)展,藝術與技術還是會站在同一個水平線上。
埃斯特·馬蘭久-BMW 525i
2015年是BMW藝術車40周年,屆時,BMW藝術車也將會在北京展出,屆時,國內的汽車及藝術愛好者可以大飽眼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