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廣州車展上最沒懸念的一場維權
每次國內(nèi)大型車展,除了魚龍混雜的全球首發(fā)、亞洲首發(fā)、中國首發(fā)新車,我們總能聽到另外一些新聞:哪款豪車又被訂走了?哪家展臺又來什么明星 (或者維權客戶)了?哪家的車模又走光了?媒體日又混進去了多少小孩與和尚?展館內(nèi)又如何人滿為患、混亂不堪?等等。各種質疑、調侃和吐槽從車展的第一天一直延續(xù)到最后一天,直到大戲落幕,曲終人散。
盡管如此,車展的各參與方仍然表現(xiàn)出極大的熱情??梢娬w而言,車展仍然是一個多贏的平臺:車廠推新,媒體獲得報道資源,公眾集中感受眾多新車,展會組織方賺個盆滿缽滿。自1985年第一屆上海車展舉辦至今,國內(nèi)車展的基本邏輯便是如此。而且隨著中國汽車市場和汽車產(chǎn)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各方都在車展這個平臺上獲益頗豐。
一肚子1985年的車展情懷,瞬間暴露了丁丁的年紀有木有!
然而,情況正在悄然改變。就拿正在進行時的廣州車展來說吧,身為汽車媒體人的我突然發(fā)現(xiàn),亮相廣州車展的大部分重量級新車都在車展之前的朋友圈中看完了,而且事實上今年廣州車展值得特別關注的新車也著實不多。
這種現(xiàn)象的背后,折射出車廠對車展態(tài)度的微妙變化:車展的聲浪太大了,固然吸引了足夠的人氣,但同時分配到每一家車廠、每一款產(chǎn)品的眼球就減少了。于是,從聲勢浩大的大眾之夜開始,財大氣粗的大車廠更愿意選擇在車展前夕單獨搭臺展示自己的新品(比如今年廣州車展期間全球同步首發(fā)的梅賽德斯-邁巴赫S 600)。這是一種全球趨勢,而非僅僅中國特色。
梅賽德斯-邁巴赫 S600,名車君反而看到了滿滿的基情??!
還有一些車廠不再刻意選擇大型車展發(fā)布新車,而是完全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行事(比如捷豹重量級新車XE選擇于巴黎車展之前一個月在倫敦發(fā)布,隨后依次亮相巴黎車展和廣州車展)。私下交流時,許多車廠公關都吐槽參加車展的性價比實在太低了。只是在眼下這個階段,“缺席”仍然是一種需要勇氣的選擇。
又一款對著寶馬3系喊打喊殺的來了!
到底發(fā)生了什么?大型國際車展已有百來年歷史,即便年輕如中國的車展也已近而立之年。是什么讓這一幾乎與汽車業(yè)同步誕生、發(fā)展的事物在今天顯出疲態(tài)?答案仍然是:互聯(lián)網(wǎng)(尤其是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互聯(lián)網(wǎng)改變了傳播的形態(tài),從而也改變了車展作為大型傳播平臺的價值。由于傳播手段越來越豐富,傳播渠道越來越分散,公眾通過新型媒介幾乎可以同步獲取所有(他們關心的)信息,車廠就越來越不依賴車展在現(xiàn)場凝聚的大量記者和人群了。與其在嘈雜的大廣場上比誰嗓門大,不如自己搭個小廣場,然后用立體化的高音喇叭把聲浪傳播出去。
BIGGER THAN BIGGER的發(fā)布會,是不會跟車展一起玩的。
當然,顯出疲態(tài)的只是車展的市場傳播功能。車展的另一面——實際賣車的功能,則依然存在,對于某些豪華品牌而言甚至相當強勁??蓡栴}是,如果只是滿足賣車的需要,那車廠就得重新掂量為車展投入的大筆鈔票了。華麗麗的展臺、從全球各地飛來的大老板、大筆的參展費用,值么?如果只是一個賣車展,那么更細分、更個性化、更多實際體驗、觀展更便捷的中型、小型、微型車展才是更接地氣的方式。我從未親歷北京和上海車展的公眾日,但是從電視上看到的擁擠場面讓我感受不到任何觀展的樂趣。
車展一秒變賣場,看車?看人?還是看胸……
其實中國有很多二三線城市的車展就是那樣的,我們常常嘲笑那樣的賣車展不倫不類,其實它們或許才是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真正符合公眾需求的車展。它們當然需要升級,但是在這個去中心化的時代,大型車展的春天已經(jīng)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