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演戲,從那時候一直到大學畢業(yè),都是在演舞臺劇。這段經(jīng)歷對我來說很珍貴,它讓我時刻面對觀眾。你在舞臺上演,觀眾在臺下直接反饋,他們笑了、感動了、安靜了,你都能接收到他們的能量。所以,有段時間我會在每晚演出前來到劇場,觀察觀眾是什么狀態(tài),他們怎樣排隊、怎樣買票。那時,我就在思考一個問題,作為一個普通觀眾,他下了班匆匆忙忙乘坐各種交通工具,跟別人約好了來看一場演出,他為什么要來呢?現(xiàn)在我會想,我為什么要拍一部電影,或者我要拍一部什么樣的電影給觀眾看。對創(chuàng)作者來講,我想這是最根本也是最終極的問題。
小時候去電影院看《佐羅》《少林寺》,我覺得電影院里有很強大的能量,好像這些電影可以滿足所有觀眾的需求。等到我自己拍電影的時候,我有了一個觀念——電影拍完了,其實還不算完成,只有等它上映以后,跟觀眾產(chǎn)生了交流,觀眾吐槽也好、專家寫影評也好,作品才是真正地完成。
我相信,觀眾到電影院看電影,是因為自己的某個問題需要解決,這部電影能基于這個問題給他代入感,他可以從中看到其他人的人生是什么樣的,并投射到自己身上。我想這是創(chuàng)作最有意思的一部分。
長期以來,我一直疑惑,為什么我們現(xiàn)在還要排演《雷雨》或者莎士比亞等經(jīng)典戲?。孔罱?,一位來自德國的研究莎士比亞的專家給了我答案。他告訴我,在莎士比亞的劇目里,包含了很多人類共通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僅體現(xiàn)在劇作中的主人公身上,也體現(xiàn)在每一位觀眾身上。最關(guān)鍵的是,劇作并沒有給出標準答案,只是提供了一個喜劇或者悲劇的結(jié)尾。所以在觀看戲劇時,觀眾可以獲得自己的感受。這就是一部戲劇或者電影追求的目標。
他的回答給了我很大啟發(fā)。我覺得每一個電影人其實都要面對兩個問題,一個是觀眾的問題,還有一個是自身的問題。每一個創(chuàng)作者都希望從自己身上找到要解決的那個問題是什么,希望主人公帶著那個問題上路,最后解決那個問題,但有時候給出的答案不見得讓所有人滿意??墒牵驗橛杏^眾的存在,有喜歡電影的人存在,我們?nèi)匀挥辛x務和責任帶著觀眾共同來做一些探索,帶著我們自己的問題和觀眾一起上路,并在這個過程中和觀眾一起體驗、一起收獲人生的感悟。我想,這就是電影創(chuàng)作最基本的出發(f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