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的根基?!?
——2022年5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正值國慶佳節(jié),人們對中華文化的自豪之情勃然迸發(fā)。文化自信的根基在于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敦煌石窟是我國和世界聞名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chǎn)之一,其保護與弘揚離不開敦煌父女常書鴻、常沙娜前后跨越八十載的接力。北京公交候車亭媒體值此佳節(jié),將“敦煌父女,文化傳承”的故事在首都北京的大街小巷傳頌,助力文化自信,倡導文化傳承。
1935年,常書鴻毅然放棄了法國的生活,回國投身到敦煌藝術的保護工作中??恐k展賣畫自籌的經(jīng)費,他以自身力量擔起保護莫高窟的重任。1944年,“敦煌藝術研究所”(今敦煌研究院)成立,常書鴻擔任首任所長。自此之后五十余載,他帶領許多年輕藝術家一起奔赴敦煌,保護、臨摹、研究敦煌莫高窟藝術,并指導女兒常沙娜一起走進敦煌藝術領域,為敦煌藝術做出許多重要的學術理論發(fā)表,多次舉辦國家大型展覽,將這份中華藝術之美傳播到了全世界。趙樸初先生為他所題“敦煌守護神”這一稱譽,濃縮了常書鴻先生終其一生為敦煌藝術的保護和傳承所做出的卓越貢獻。
常書鴻之女常沙娜,名字來源于法國里昂索恩河,卻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中國西北大漠,沉浸在對中國敦煌藝術的傳承之中。自14歲豆蔻之年去到敦煌,她克服著極度匱乏的物質(zhì)條件,每天和父親常書鴻在洞窟中臨摹壁畫,并于1951年協(xié)助父親在北京故宮展出二人臨摹的敦煌壁畫,這是新中國成立之后首次規(guī)模宏大的敦煌藝術展。周總理參觀了展覽并鼓勵道:“敦煌工作一輩子做不完,要世世代代做下去?!边@句鼓勵,也是常書鴻、常沙娜父女為之奮斗一個世紀的人生目標。
1951年,常沙娜隨師林徽因進入清華大學營建系擔任助教,將自己在敦煌所學運用到工藝美術領域,后擔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一職。她在教育領域中,以敦煌圖案為教學藍本,開創(chuàng)性地把敦煌圖樣藝術應用于設計之中。她所創(chuàng)作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份國禮《和平鴿》絲巾,贏得了各國友人認可,紛紛稱其為“新中國最美的禮物”。常沙娜先后主持、參與過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團徽、人民大會堂、民族文化宮等十大建筑美學設計,并于九十歲耄耋之年帶領新一代設計師參與了中國共產(chǎn)黨百年歷史展覽館建筑工程的設計。同時,她還潛心于中國現(xiàn)代藝術設計教育,編著了《中國敦煌歷代裝飾圖案》等敦煌藝術學著作,也是中國現(xiàn)代藝術設計不可缺少的教科書。
如今,92歲高齡的常沙娜先生拋開身上無數(shù)的光環(huán),她還是那個成長于敦煌千佛洞中永遠的敦煌少女。
2019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指出:“敦煌文化是各種文明長期交流融匯的結晶,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本次候車亭媒體的公益宣傳,以常書鴻、常沙娜這兩代文化保護工作者為向導,凝聚全社會的力量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樹立“文化自信”價值觀,為祖國73歲華誕獻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