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于美聯(lián)儲宣布推出第三輪量化寬松計劃來提振美國經(jīng)濟,市場預期美元供應量會繼續(xù)增加。于是美元貶值,黃金則進一步受到市場的追捧,金價大幅上漲。事實上,過去十多年間,黃金都在一輪大牛市中。2000年時,金價只有每盎司200多美元,目前卻已高達1700多美元。
包括索羅斯和保爾森在內(nèi)的不少知名對沖基金經(jīng)理,在今年上半年大幅增倉黃金。于是越來越多的人被理財顧問所建議,將更多的財富投資到黃金上,進行保值和增值。
然而,從歷史上看,黃金的回報率遠不如過去十年間那么誘人。西格爾(Jeremy Siegel)在《長期股票投資》中分析了過去200年中幾種主要投資品的收益。如果在1801年以1美元進行投資,到2003年的結果是:投資美國股票的1美元將變成579485美元,年收益率6.86%;投資企業(yè)債券的1美元將變成1072美元,年收益率3.55%;投資黃金的1美元將變成1.39美元。這里的收益率是扣除通脹后的實際收益。當然最差的投資品是持有貨幣,今天1美元的購買力只相當于200年前的7美分——另外的那93%的購買力都被通脹侵蝕了。而由上可知,投資黃金200年的實際年收益率近乎為零!
一方面,黃金的收益率不如債券;另一方面,黃金價格的波動性卻比債券大得多,甚至也超過了股票。黃金價格在上世紀70年代初期的布雷頓森林體系時代,每盎司僅35美元,后來隨著美元與黃金脫鉤,金價呈火箭式上升,1980年便暴漲至每盎司850美元。此后20年間又跌去了3/4。2000年才開始新一輪的上漲。如果考慮到通脹因素,在1980年高點不幸接手黃金的人,即使到今天仍未能解套。
價值投資的“教父”巴菲特并不喜歡黃金。巴菲特在最新致股東的信中說,如果把全世界的黃金合起來,可以鍛造成一個邊長大約21米的立方體。按每盎司1750美元計算,這個立方體價值9.6萬億美元。這些錢可以買下美國的所有農(nóng)田,外加16個埃克森美孚公司,還剩一萬億美元流動性資金。耕地和石油公司能為股東帶來豐厚的紅利,而如果買下黃金,他說,“你可以深情撫弄這個立方體,但它不會產(chǎn)生任何回饋”。他認為現(xiàn)在投資黃金的人是在玩一個“博傻”游戲,只能期待未來有更傻的人來以更高的價格購買。
那么,追逐黃金的投資者是不是傻子呢?多少年來,很多厭惡風險的投資者對這種收益又低、價格波動又大的投資品情有獨鐘,這簡單以博傻來解釋恐怕也難以令人信服。
金融學中基本的資產(chǎn)定價理論告訴我們,不同資產(chǎn)預期收益率存在差異,是因為它們的風險補償不同。風險補償顧名思義也就是因為投資者承擔了風險所應得到的補償,承擔的風險越大,應獲得的補償也就越多。
這里的關鍵問題在于理解什么是“風險”。顯然,金融學中所說的風險,并不是某種資產(chǎn)價格的波動性或說收益的不確定性——否則賭徒們就應該獲得最高的收益率了。金融學中理解的風險是這種資產(chǎn)的收益跟其他一攬子資產(chǎn)收益的相關性。相關性越高,風險就越大;相關性越低,風險就越小。這點不難從直覺上理解。假設未來你失業(yè)和就業(yè)的概率各為1/2,作為福利,老板還允許你從兩種權利中選擇一種。權利1是:當你就業(yè)時,除原有薪水外你還可以額外得到10萬元;權利2是:當你失業(yè)(薪水為0)時,你還可以得到10萬元。你愿意選擇哪種權利呢?
顯然,絕大多數(shù)人會選擇后者。前者只能“錦上添花”,而后者卻能“雪中送炭”。后者類似于一種保險,盡管它的回報不是確定的,卻能在你最需要時及時出現(xiàn)。患難朋友才是真朋友,后者才是更好的東西。
而大家都這么選擇的結果是,后者受到追捧。如果這兩種權利在市場上出售,后者價格勢必被抬高。高價格的結果是,它的平均收益率會很低,因為資產(chǎn)收益率的高低跟你購買它的價錢是反向的。而前者的情況正相反。
黃金便是類似第二種權利的資產(chǎn)。民諺云“盛世收藏,亂世藏金”。亂世里,黃金因為其保值功能、便于攜帶、廣泛被接受等優(yōu)點,成為最佳財富,而盛世時備受追捧的古玩字畫等收藏品此時則會被廉價拋棄。戰(zhàn)亂年代的大宗商品交易一般是通過黃金來完成的,政府鈔票都可能不再被接受。過去幾年里世界上沒什么戰(zhàn)亂,然而世界經(jīng)濟領域卻極不平穩(wěn)。美國次貸危機未平,歐債危機又起,黃金由此受到人們的熱烈追捧,因為黃金可以避開經(jīng)濟動蕩、通脹加劇的影響。
所以說,拋開黃金的消費屬性,僅從投資角度而言,無論機構還是個人將部分財富投資于黃金,作為投資組合中的一個對沖風險工具,自然是可行的。然而,如果將大部分財富投資于黃金,并長期持有,那就不理智了。歷史上,黃金的投資收益遠低于股票和債券,其基本的避險屬性也決定了從長期看今后黃金仍將繼續(xù)保持低收益。
(來源:第一財經(jīng)日報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經(jīng)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