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檀有人,莫及舟車;蠶桑未采,何來垂裳。對一個民族而言,服裝不僅是一絲一縷的交織技藝,更是“求真尚美,礪志篤行”的堅守。百余年來,西南大學杏壇育人,勸課農桑,積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蘊。西南大學紡織服裝學院秉持“經(jīng)天緯地、自強不息”的學院精神,勵精圖治,改革創(chuàng)新。
西南大學以“共同體/Community”為主題的服裝系列作品參加2019中國國際大學生時裝周,基于服裝的規(guī)范性,在多元化的創(chuàng)作構想、材料應用、色彩組合、科技融合中具有了超越性。由跨學科、跨文化、跨界延伸了“跨時尚”的概念,詮釋現(xiàn)代時尚在先進文化和先進技術融合下的“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的共同體概念。
一、“含弘光大、繼往開來”,百年風雨,百年磨礪,百年鑄輝煌
西南大學(Southwest University)是教育部直屬,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位列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優(yōu)勢學科創(chuàng)新平臺”建設高校。
西南大學起源于1906年4月建立的川東師范學堂。經(jīng)過百年辦學發(fā)展,學校積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蘊,鑄就了“特立西南、學行天下”的大學精神,形成了“化西南自然人文,育實踐創(chuàng)新人才,富社會國計民生,融世界發(fā)展潮流”的辦學特色。
截至2018年12月,學校占地9000余畝,建有北碚校區(qū)、榮昌校區(qū)、西塔學院;擁有11個學部,3個附屬醫(yī)院,下設36個學院,共有105個本科專業(yè);有22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8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5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學科涵蓋了哲、經(jīng)、法、教、文、史、理、工、農、醫(yī)、管、藝等12個學科門類;專任教師2968人;在校學生5萬余人,其中普通本科生近4萬人,碩士、博士研究生11000余人,留學生2000余人。知名校友有袁隆平、吳明珠、侯光炯等。
二、“經(jīng)天緯地、自強不息”,明德博學,維新尚美,八十載磨一劍
西南大學紡織服裝學院成立于2002年,學科源于1939年成立的國立中央技藝??茖W校( National Central of Polytechnic college)的繭絲學,歷史悠久。
學院堅持“立足重慶、面向西南、服務全國”的辦學方向?,F(xiàn)設有“紡織工程”、“輕化工程”、“服裝與服飾設計”3個重點本科專業(yè),建有“設計學”、“紡織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和“纖維材料與工程”交叉學科博士點,其中設計學為重慶市重點學科,“紡織工程”為重慶市特色專業(yè),專業(yè)設置涵蓋了從原料、紡紗、織造、印染及服裝整個紡織產業(yè)鏈。學院已發(fā)展成為重慶及國內紡織領域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基地。
學院現(xiàn)有教職工60人,其中專任教師45人,在讀本科生、研究生800余名,近五年就業(yè)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學院從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以及國內外高校聘請了20余名紡織服裝領域知名專家作客座或兼職教授,邀請了一大批國內外專家學者來校合作交流。
服裝專業(yè)自開辦以來,形成了由 “藝工結合”到“藝工融合”的辦學模式,集成性和跨學科性的將藝術和工學交融結合。對西南地區(qū)民族服飾及傳統(tǒng)織造技術進行了系統(tǒng)化的調查、研究、論證、保護性傳承、市場化開發(fā)和國際化展示;同時,緊跟行業(yè)的發(fā)展趨勢,在國內較早地將現(xiàn)代信息化技術運用到柔性材料產品的數(shù)字化成形技術上來,使該方向的研究水平與國內先進水平同步,在成果的應用和技術整合方面的優(yōu)勢明顯,取得一大批標志性的成果。
三、“承傳技藝,匠心智造”,學載青春,筑夢新絲路
《動次達次》據(jù)立體構成之方式,著眼立構再造,搭立體構成圖形行點綴設計,以民族圖案為基調,堆積鼓狀聚攏,超感立體大塊面增視覺沖擊,白、芥末綠、黑組成厚重的質地,似進擊之戰(zhàn)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