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癥時期,出現(xiàn)了一個叫social distancing,亦即 “社會疏離” 的新現(xiàn)象。疏離這個字眼看起來很負面,和喜歡熱鬧的中國文化剛好相反,但在疫癥下,偏偏成為新的潮流。我和一些朋友交流時,一個來自芬蘭的藝術家告訴我,其實這樣的生活方式,在他們的國家中,根本就是每個人的日常寫照。
他指出,在芬蘭的文化中,如果沒有重要的話題需討論,根本無須進行瑣碎、日常的對話。他們的國民諺語是,“沉默是金,交談是銀”。從小到大,他們都不需要遵守在其它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交談禮節(jié),排隊時往往會隔半米距離,而且認為與朋友約會是沒有必要的。換個角度來說,芬蘭人就像刺猬,總是和身邊的人保持適當?shù)木嚯x,也很不習慣別人侵入自己的空間。因此,芬蘭人移民外國,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去適應。
這種文化背后的原因有可能是因為芬蘭地方過大、城市相距遠;又或者是長期活在大雪、欠缺陽光的環(huán)境下,令芬蘭人傾向內斂,習慣獨來獨往吧。
但千萬不要以為,這就是芬蘭人的全部。這種文化,也為他們創(chuàng)造另一種可能性。芬蘭政府為每個人投放同等的資源,從小培養(yǎng)每個小孩對藝術的興趣和參與藝文活動的習慣,從小練習觀看「美」的存在。在這個環(huán)境下,人就可以提煉出一種獨處的能力、生活的靈活性與想象力,長期累積而成為對生活的美感,這無法被教育,只能慢慢沉浸。
更加令我佩服的,是他們在冰天雪地下培養(yǎng)的“SISU精神”,代表他們“長期”的決心、恒心和毅力。今次疫情,令很多人必須留在家中隔離,或許會令不少朋友感到沮喪。但我認為,這同時是一個時機,讓我們向芬蘭文化學習,如何在獨處時不淪為孤獨,如何在苦難更證堅毅。
實際上來說,即使現(xiàn)在所有人都需要social distancing,但我們不妨思考如何把這概念轉化成distant socialising,善用科技與身邊的人和社會上不同持份者維持有意義的聯(lián)系。而我自己,也會透過遙距通話軟件,與我的團隊保持緊密溝通。也許,當我們經(jīng)歷這次隔離后,不論是人與人之間,抑或世界各地的文化與文化之間,能少一點距離,多一點了解。
作者介紹:
鄭志剛:畢業(yè)于美國哈佛大學東亞文學系,于2008年創(chuàng)立K11品牌,開創(chuàng)先河成立全球首個“購物藝術館”,成功結合藝術×商業(yè)模式,打造香港#文化硅谷# K11 MUSEA,人稱文化硅谷開拓者。同時創(chuàng)立了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發(fā)展的非牟利機構——KAF (K11 Art Foundation) 基金會,支持大中華地區(qū)新晉藝術家創(chuàng)作。
同時也是諸多國際知名藝術機構的委員會成員,包括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國際收藏委員會、英國泰特委員會、以及美國紐約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 PS1董事局等。而且其本人于2014年起連續(xù)三年入選《Art Review》雜志“最具影響力100人”,另外亦入選《CoBo Social》的“亞洲100位頂尖收藏家”,被公認為現(xiàn)今當代藝術界舉足輕重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