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迪達斯×UCCA Lab|“重塑蔚藍”環(huán)境可持續(xù)主題藝術展

時尚先生
時尚先生
2021-06-22 15:23:31

  2021年6月15日,阿迪達斯攜手UCCA Lab特別呈現環(huán)境可持續(xù)主題藝術展——“重塑蔚藍”。藉由對環(huán)境可持續(xù)的共同關注,四位杰出的中國當代藝術家麻劍鋒、柳迪、劉佳玉、楊牧石,分別呈現了繪畫裝置、攝影影像、新媒體藝術、雕塑等形式多元的藝術作品,從不同層次激發(fā)觀眾對海洋環(huán)境的感知、思考與共鳴。

  運動與藝術,兩者的關系可追溯到古希臘藝術對“美”的定義。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運動”不僅僅影響著視覺藝術的發(fā)展,更深深地融入生活并成為人們日常的生活方式,運動、生活、藝術領域之間相互作用,發(fā)生著越來越深刻的共生關系。

  當“跑步”成為一種運動生活方式,它也塑造出了某種平行的空間,讓都市人在繁忙的裂縫中,有機會獲得更豐富的思考與自由。那些在奔跑中身體所感受到的陽光、海風、空氣、藍天……是大自然的饋贈,我們享受著它們,擁抱著此刻的自由。然而,如何讓這一刻變得可持續(xù),是阿迪達斯與所有跑者的共同愿望。

  “重塑蔚藍”展覽現場

  豐富的資源是地球的饋贈,可持續(xù)的未來才是真正的自由,運動也可以成為恒常持久的環(huán)保實踐。此次展覽中部分藝術作品材料由阿迪達斯跑者們收集的塑料垃圾構成,由此開啟一場由藝術家、UCCA Lab、阿迪達斯以及跑者們共同踐行的環(huán)保藝術運動,重塑運動自由。

  “重塑蔚藍”展覽現場

  此次展覽的空間設計突破了美術館的常規(guī)布局,在UCCA Lab展廳內打造出一個美術館里的運動場,“跑道”即是觀展動線,圍繞中央一片靜謐的“海洋”,藝術家們的作品穿插其中,形成動與靜、跑步運動與藝術思考之間的對話關系,當城市被污染“侵蝕”,當人類社會的規(guī)則出現超現實的反轉,如若“塑料”構成了海洋的形狀,“第一自然”趨向邊緣……藝術作品從不同維度表達了藝術家們對于海洋環(huán)境的關懷、擔憂與想象。在跑道的終點,設計師以藝術裝置的形式呈現阿迪達斯環(huán)保產品,為觀眾構建出一片“蔚藍”的藝術烏托邦,鼓勵觀眾加入阿迪達斯的減塑行動,跑出蔚藍。

  “重塑蔚藍”展覽現場

  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副館長尤洋在“重塑蔚藍”展覽現場

  “重塑蔚藍”通過藝術的思考與追問去找尋一個關于未來的答案,個體的行動將有如月光照亮黑夜的海面,希冀觀眾在終點一起欣賞那片蔚藍。本次展覽由UCCA Lab策展人劉雪麗策劃,空間設計由ARCHIEE協(xié)作。

  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館長田霏宇在“重塑蔚藍”展覽現場

  特別感謝音樂人黃錦為此展覽貢獻聲音藝術作品,以此創(chuàng)作支持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UCCA Lab策展人劉雪麗、藝術家柳迪、楊牧石、麻劍鋒、劉佳玉、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副館長尤洋在“重塑蔚藍”主題對話現場共同探討藝術、環(huán)保與可持續(xù)議題

  左起:藝術家柳迪、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副館長尤洋、藝術家楊牧石、UCCA Lab策展人劉雪麗、藝術家麻劍鋒、藝術家劉佳玉

  作品介紹

  楊牧石

  《侵蝕》

  “重新審視人、城市、藝術與自然的關系”

  六件黑色長方體泡沫將空間包圍,大小不一的洞孔遍布物體。藝術家先用香蕉水腐蝕聚苯乙烯泡沫,并在不改變材料原始形狀的同時,讓不規(guī)則的曲線性結構穿插材料。最終,對變異的物質用黑色丙烯覆蓋?!扒治g”試圖疊置極端的工作手段、放射狀的體積與截取的城市景觀。在高強度的勞動與破壞性的語言中,我們所生存的環(huán)境被重新審視。這些僵死的、龐大的殘軀敗體的背后,閃爍著對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的反思與實踐。

  楊牧石,《侵蝕》,2016-2021,泡沫、丙烯、香蕉水,300 x 121 x 63 cm,6件,“重塑蔚藍”展覽現場

  楊牧石在“重塑蔚藍”展覽現場

  劉佳玉

  《塑形》

  “蔚藍代表著未來,而未來是彩色的”

  海洋占據世界3.6億平方公里,宇宙的萬物流轉使得人類可以看到美麗的大海,享受資源的饋贈。隨著保羅·克魯岑(Paul Crutzen)提出的人類世(Anthropocene)概念逐漸被熟知,大眾開始意識到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足以成立一個新的地質時代。海洋生態(tài)伴隨著人類世的降臨也逐漸變得脆弱、失衡,浮涌的人造垃圾、誤食塑料瓶的海洋生物……種種畫面讓藝術家開始檢視自古以來的以人類為中心的發(fā)展理念。

  藝術家使用幾千個廢棄的塑料瓶,經過處理之后,堆砌成波濤洶涌的海浪雕塑,而這些塑料瓶正是由全國的阿迪達斯跑者們通過跑步收集而來。同時,粒子作為自由狀態(tài)存在的最小物質組成部分,藝術家將其渲染并生成動態(tài)的海洋圖景,投影并映射于雕塑表面。

  觀眾駐足于作品前可以看到震撼的海洋空間,但隨著視角穿梭于雕塑中,觀者會發(fā)現美麗的背面掩藏著熟悉的海洋垃圾。從現實到理念,從廢棄之物到美學之物,藝術家從視覺和觀念上呈現了材質的對比與轉譯,為觀者提供了新的思考的角度。重新審視人與海洋、人與自然的關系,將成為藝術家對人類世的重要回應。

  劉佳玉,《塑形》,2021,新媒體影像裝置,塑料瓶、動態(tài)粒子渲染、數字投影、彩色、有聲,2分鐘,650 x 680 x 380 cm,重塑蔚藍”展覽現場

  劉佳玉在“重塑蔚藍”展覽現場

  麻劍鋒

  《金枝島》

  “還原海島寫生的記憶,留給下一代更多自由的空間”

  裝置作品《金枝島》是藝術家麻劍鋒為阿迪達斯“重塑蔚藍”藝術展特別定制的作品。藝術家在本次展覽中繼續(xù)探索繪畫與裝置的結合,以展廳中間的“海洋”為創(chuàng)作場地,建立一座人造的島嶼。在創(chuàng)作中通過作品傳遞圖像和事實之間所潛在的張力,創(chuàng)造出具有戲劇性的空間。

  藝術家曾在馬來西亞參加駐地創(chuàng)作,鮮有人跡的原生小島周圍卻漂浮著海洋中的塑料垃圾。在作品《金枝島》中,他將裝置與表現主義的寫生繪畫結合還原島嶼的景象。繁復、高飽和的畫面立于塑料沙地之中,那些來源于島嶼的碎片——小坡、沙子、池塘、樹、人類的蹤影與痕跡——這些人與自然的造物,迎接著穿梭于這片人造島嶼的觀眾。

  裝置中的海浪、沙礫皆為塑料制品,藝術家通過形式美感的傳達方式喚醒人類對于生存環(huán)境的擔憂與警惕,引發(fā)觀者對工業(yè)社會時代文明的批判與反思。創(chuàng)作中使用的材料大部分為回收材料,部分材料由阿迪達斯全國跑者在各城市跑步搜集而來,也為這件作品帶來了積極的思考。

  麻劍鋒,《金枝島》,2021,繪畫裝置,畫布、紙板、丙烯、沙子、塑料顆粒、木頭、泡沫、塑料制品,700 × 600 × 270 cm,重塑蔚藍”展覽現場

  麻劍鋒在“重塑蔚藍”展覽現場

  柳迪

  “關注人與動物,城市與自然,自身與世界”

  《自我的重量》

  《自我的重量》的名字來自于貢布羅維奇的一個哲學思考,大概意思是:我們每個人“自我”的重量取決于地球上人口的數量。全人類“自我”的重量是一個恒量,每個人“自我”的重量約等于他那個時代人口數量分之一。

        也就是說當人類的數量越來越大時,每個人“自我”的重量會越來越輕。柏拉圖那個時代人類的“自我”會更重一些,而我們相比過去的人類,變得越來越無足輕重了。

  柳迪,《自我的重量》,2017,單頻彩色有聲影像,3:4,10分06秒,投影尺寸:225 × 300cm;“動物規(guī)則”系列,2010,噴墨打印,尺寸可變;“重塑蔚藍”展覽現場

  “動物規(guī)則”系列

  乒乓球碰到墻壁會反彈回來,時間直線向前不會倒流,一個人不會同時出現在兩個地方,生物會長大但到了某個階段會停下。

  這種理性認知幫助我們生存并且進化。但反過來,這些規(guī)則是不容解釋的:不知道是誰制定,但就是這樣。

  這很可疑,且有趣。

       所以我想在這個理性的存在中制造一點非理性的“裂縫”,這樣我們就可以重新欣賞理性的有趣之處,也包括非理性的美。這系列中,“動物的出現”這件事就是我所謂的“裂縫”。只不過,“很大的動物”是關于人類社會生活的裂縫,而“很大的人”是關于“存在”本身的“裂縫”。后面的裂縫更大一些。“人類”是一場實驗,我們都是大自然的工具?;蛟S,我們需要反省自身,尊重自然,別讓這場實驗失敗。

  柳迪在“重塑蔚藍”展覽現場

  參展藝術家

  楊牧石

  1989年出生于中國江西,現工作生活于上海和北京。2014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他的雕塑、裝置、繪畫和影像作品聚焦于處理材料、形式、時間與現實的關系。在他對社會景觀的切割與疊置中,個體與集體、消費與生產、自由與限制、全球化發(fā)展中的危機以及多元文化間的碰撞被重新審視。自2013年,楊牧石的創(chuàng)作圍繞“無效生產”的理念展開,并持續(xù)至今。楊牧石曾獲得“保誠眼——亞洲當代藝術獎”(2016)提名。

  劉佳玉

  1990年出生于中國遼寧,2014年畢業(yè)于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目前生活工作于北京和倫敦。大自然中自然的反射性促使她的創(chuàng)作一直在試圖探討人與自然之間的多重關系,探究人們所持有觀察自然的各種視角,探索數據源作為本質線索成為物件網絡中的交流節(jié)點在不同的場域間互相穿梭、遭遇、排斥、滲透與融合。通過空間的拼貼與置換從而引起觀眾的行為反應與情感共鳴,這使得她的創(chuàng)作本身永遠處于人們的“再創(chuàng)作”中。

  她的裝置和影片在國際上被報道于ITN N2K、Inhabitat、VICE、Arduino、Designboom、Fubiz等。作品多次參展于V&A、Watersman Art Centre 、Helen Hamlyn Centre、約克美術館、今日美術館、金雞湖美術館、時代美術館、關山月美術館、何香凝美術館、寶龍美術館、中央美院美術館、K11藝術中心等,她曾入圍Lumen digital art藝術獎以及Aesthetica art藝術獎并多次參加倫敦藝術節(jié),倫敦動態(tài)藝術博覽會以及倫敦時裝周等。同時她也與眾多品牌進行合作:愛彼、羅博報告、Mo&co,OPPO、雷克薩斯、嘉人等,也多次與公共藝術空間的商業(yè)項目合作,例如:瑞虹天地、上海漢中路地鐵站和三亞華宇酒店。

  麻劍鋒

  2007年畢業(yè)于中國美術學院公共藝術學院壁畫系,2012年畢業(yè)于德國柏林藝術大學美術系獲大師生稱號(Meisterschüler)。麻劍鋒的作品多用紙、紙板、KT板、塑料布、木頭、丙烯、油畫顏料等材質,探索由架上至空間語言的轉述。

  他的主要個展包括:“金銀島”(GAO Gallery,倫敦,2019),“U型回廊”(激發(fā)研究所IFP,北京,2018),“MA”(應空間,北京,2016),“墻”(東畫廊,上海,2013);曾參加的部分群展包括:“繪畫無聲”(泰康空間,北京,2021),“惡是”(蜂巢當代藝術中心,北京,2020),2019廣州空港雙年展(廣州,2019),“例外狀態(tài):中國境況與藝術考察”(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北京,2017)。

  柳迪新媒體與數字藝術家,IC-United數字藝術工作室聯合創(chuàng)始人。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作品跨越攝影、影像與數字藝術。2010年憑借“動物規(guī)則”(Animal Regulation)系列,獲得由Lacoste品牌頒發(fā)的LACOSTE ELYSEE PRIZE金獎。作品被瑞士愛麗舍攝影博物館、澳大利亞白兔美術館等藝術機構收藏。

  關于阿迪達斯

  阿迪達斯是世界著名的體育用品公司,公司總部位于德國黑措根奧拉赫。阿迪達斯在全球擁有62,000多名員工。二十多年來,可持續(xù)發(fā)展一直是阿迪達斯業(yè)務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根植于公司的目標:我們能夠通過運動改變生活。未來幾年,阿迪達斯將繼續(xù)大力推進其可持續(xù)承諾,轉化為面向消費者的綜合計劃,擴大可持續(xù)產品的規(guī)模。目前,阿迪達斯60%的產品是采用可持續(xù)材料制成的。隨著進一步拓展和創(chuàng)新“三環(huán)”體系,到2025年,阿迪達斯將把這一占比提升至90%?!叭h(huán)”體系指的是回收環(huán)(由回收材料制造)、再造環(huán)(實現產品的可回收再造)以及生態(tài)環(huán)(用天然和可再生材料制造)。阿迪達斯一直在研究完全可回收或可生物降解的材料,公司的目標是從2024年開始,在所有產品中僅使用回收的聚酯纖維。此外,公司還將加強對由可持續(xù)材料制成的產品的宣傳,同時將大規(guī)模推出產品回收計劃。阿迪達斯承諾在2025年之前,使平均每件產品的碳足跡減少15%。為此,公司正在與全球供應鏈中的合作伙伴緊密協(xié)作,共同減少能源及材料消耗,更多地利用清潔能源。阿迪達斯的目標是在2025年之前,實現其自營業(yè)務的碳中和,并在2050年之前實現整體業(yè)務的碳中和。公司進一步推動數字化轉型,以及在各業(yè)務領域的不斷創(chuàng)新,將為新戰(zhàn)略的實施提供有力支持。

  關于UCCA Lab

  UCCA Lab是UCCA集團旗下探索藝術多元合作可能性的當代文化平臺。UCCA集團以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為核心主體,致力于通過當代藝術,推動中國更深入地參與到全球對話之中。UCCA Lab專注探索和擴展藝術的多元合作,攜手各領域杰出品牌,呈現與品牌精神契合的文化推廣、藝術展覽項目等特別活動,將當代文化與藝術的魅力傳遞給更廣泛的人群。

免責聲明
標簽:阿迪達斯    UCCA Lab    環(huán)境可持續(xù)主題藝術展    
你該讀讀這些:一周精選導覽
更多內容...
奢華私語 時尚衣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