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軒靈十周年全球藝術巡展“竹影韶華 軒呈雅扇 ”(The Jewellery Art of Bamboo Fan)在英國倫敦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 Albert Museum)圓滿落幕。此次藝術展是軒靈作為東方美學倡導者,站在世界舞臺講述中國故事的一次文化盛宴。同時也是軒靈作為東方珠寶品牌,改寫世界對中國品牌印象的一次大膽嘗試。藝術與珠寶的交織,帶來的不只是東方美學創(chuàng)新演繹的集中展示,更是軒靈逐夢十年的美好見證。
軒靈十周年藝術展 · 英國倫敦V&A博物館現(xiàn)場
此次藝術展在擁有170多年歷史的藝術殿堂 — 英國倫敦V&A博物館中舉辦,軒靈以其獨具風采的東方魅力和別出心裁的現(xiàn)場布置,吸引了來自全球的國際媒體、藝術家和嘉賓參展。軒靈珠寶與 V&A 博物館默契與共,它們共同提倡以創(chuàng)意與設計的力量推動當代文化藝術的發(fā)展。
踏入珠寶展區(qū),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軒靈曾于2017年為故宮定制的大雅仁風·故宮系列典藏作品,于方寸之間覽盡山水意境,令現(xiàn)場觀眾感受到東方美學的精妙絕倫。扇子作為軒靈的品牌符號,不僅是一直以來傳承的東方文化魂之所系,也是登臨世界舞臺講述中國故事的獨特標識。
大雅仁風·故宮系列 典藏作品 山水云紋 & 夜夢東風耳墜
關于創(chuàng)始人-李曉菱(Charlene)
她曾為頂級名校北京大學金融專業(yè)的學霸、畢業(yè)后成功進入頂尖的外資投行工作,不到25歲年薪過百萬,每年負責的交易金額高達幾十億美元。但就在30歲時她卻決然地遞交了辭呈選擇創(chuàng)業(yè)。
“這個決定讓所有人都感到震驚——因為在他們看來,我的事業(yè)一路高歌猛進,我本人也非常享受這份工作。因此,他們認為我放棄金融行業(yè),一定是一時沖動。只有我自己知道,30年的努力,就是為了這一刻的出發(fā)。而立之年,我終于感到有能力來創(chuàng)立自己的事業(yè)。只是這一次,我并沒有選擇一個快速掙錢的行業(yè),而是選擇感性而美麗的珠寶藝術,作為自己未來人生努力的方向?!?Charlene 在藝術展上接受采訪時如是說道。
軒靈品牌創(chuàng)始人 李曉菱(Charlene)
品牌作品 - 以中國扇子演繹東方美學文化
從古至今,扇子始終在學者和鑒賞家心中占據(jù)著特殊的地位。一把精致的扇子,既可彰顯持有者的品味,也可托物言志,表達情操。古人視扇為懷袖雅物,并贈扇以“仁風”的雅稱。而軒靈大雅仁風系列的靈感正是汲取自故宮的典藏成扇,并成功在1cm2的空間內捕捉了東方文化的精髓與雅致。
在中國,扇子的歷史十分悠久,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所流行的竹扇和香蒲扇。軒靈的竹影留翠系列凝聚了這段悠久而顯赫的歷史,臻選高品質祖母綠為主石,經由超20多年經驗的軒靈匠人之手,讓復雜的珠寶結構與精美的寶石聯(lián)手演繹一片青翠竹林的生動景象。
竹葉在流水中泛起微弱的倒影,仿佛可以看到水面上的翠綠波光。它既代表了溪流中竹影的映射,也象征著千百年來文人雅士心中的一片清幽凈土。層層疊疊的竹影,在歷經歲月的吟詠中創(chuàng)造出永恒的美。
大雅仁風·竹影留翠系列典藏作品 珠寶工藝
展會亮點 – 創(chuàng)意竹林設計與中國故事結合
此次展覽現(xiàn)場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展館中心名為“竹林尋蹤”的珠寶展區(qū)。它選用印有竹紋的綠色帷幔,在這座歐式風格的建筑中,撐起了一片與周遭環(huán)境截然不同的清幽竹林。圓柱形的淺綠色帷幔將博物館內的塵囂與竹林內的空間分隔開來,踏進林中,仿佛有清風拂動,能聽到竹葉沙沙作響。
軒靈十周年藝術展 · “竹林尋蹤”中心珠寶展區(qū)
在“竹林”中陳列的是大雅仁風·竹影留翠系列典藏珠寶,靈感取自文人墨竹,并延續(xù)了于2017年為故宮定制的大雅仁風·故宮系列中的“仁風扇”的元素,于方寸間雕琢東方美學的哲思意韻。該系列于2023年發(fā)布,后受邀于美國埃弗森博物館展出并榮獲藝術家特別獎和新銳設計師獎。?
大雅仁風·竹影留翠系列 典藏作品
此次在V&A博物館的展覽表達了軒靈在世界舞臺講述中國故事的愿景,本次展出的軒靈高級珠寶系列作品僅供珠寶收藏家及博物館收藏,同系列的經典珠寶可登錄軒靈珠寶官方網站瀏覽或購買:https://www.charleneclassic.cn
展望未來:軒靈珠寶續(xù)寫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之路
隨著十年來不斷的探索和成長,軒靈珠寶已經成為不僅在中國,而且在國際舞臺上也引人注目的東方高級珠寶品牌。從最初的夢想到如今的卓越成就,Charlene和她的團隊一直在深刻推動文化與藝術的交流與融合,并努力將中國故事和東方美學藝術融入到每一件高級珠寶作品中。對于軒靈來說,未來的路不僅是對珠寶藝術美學的不斷追求,更是要走好中國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平衡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