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邀北大考古學教授和中科院研究員破解讀者疑惑
“木石玉”屬于廣義上的玉石材料,它不同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石之美,有五德者”。它在特性上與以和田玉為代表的軟玉(又稱閃石玉)有許多差別。
近年來,市場上出現(xiàn)的所謂木石玉多是由硅化木加工而成的。那何為硅化木呢?埋藏于地下的木材經(jīng)過漫長的地質時代,其木質部分被二氧化硅所交代、充填,但仍保留有木質殘余結構,寶玉石礦物學把這種有機玉石材料統(tǒng)稱為硅化木。
“木石玉是什么東西?它是不是玉呢?”“木石玉到底有沒有收藏價值?”……近日,不少讀者紛紛致電本報“博雅”欄目,就收藏界的新概念——“木石玉”進行咨詢,迫切希望得到答案。
那么,“木石玉”到底是貨真價實的存在,還是商家借玉文化再次復興之風的惡意炒作?為此,記者昨日采訪了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大古代玉器及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趙朝洪,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教授)、廣東省黃金協(xié)會珠寶首飾評估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劉國彬,二人分別從考古學和地質學角度層層解開了“木石玉”的神秘面紗。
考古學家
“木石玉”暫無考古意義
記者:寶玉石界中“玉”的概念好像非常混亂,現(xiàn)在又有“木石玉”一說。您是享譽中外的資深考古學家,請從歷史考古學的角度闡述一下“木石玉”這一概念。
趙朝洪:關于玉的概念,學術界目前在使用上并不完全統(tǒng)一,這反映了人們認識上的差距。一般來講,對玉的認識可分為傳統(tǒng)說、狹義說及廣義說三種。
傳統(tǒng)說即古人對玉的認識,可以《說文解字》中許慎的說法為代表,即“石之美,有五德者”。 這時在總結了前人“十一德說”、“九德說”等認識的基礎上提出的,對一些不能稱為玉的優(yōu)質石材,他分別稱為“石之次玉者”、“石之似玉者”及“石之美者”。幾千年來,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古代先民堅持的主要是這種認識;狹義說主要指硬玉及軟玉。硬玉主要指翡翠。軟玉主要指的以和田玉為代表的角閃石質玉;廣義的玉則泛指各種色澤美麗、適于雕琢的顯晶-微晶的礦物集合體及少量非晶質的有機物,具有美觀、耐久、稀少的特點,包括軟玉、翡翠、彩石及有機質寶玉石。有機質寶玉石又稱生物質寶玉石,它是指在地質歷史上形成的,以生物為主要成分,符合工藝美術要求的化石或其他生物遺存,如煤精、琥珀、硅化木等。
所謂木石玉,就是指那些顏色鮮艷、光澤強、木質結構清晰、質地致密堅韌的硅化木。硅化木是埋藏在地下的樹木經(jīng)過硅化作用,其次生木質部組織被二氧化硅(SiO2)所交代,并保留有木質殘余結構的一種巖石化玉石,也稱木化石、樹化石、樹化玉等。
記者:硅化木除了可以制作化石擺件、奇石擺件和玉石擺件外,還可以經(jīng)過切割和琢磨以制作硅化木珠寶首飾。那么在歷次考古發(fā)掘中,有沒有出土過由這種材料制作的器物?
趙朝洪:迄今為止,尚未發(fā)現(xiàn)在我國的考古發(fā)掘品中用硅化木制作的裝飾品或其他工藝美術制品的報道,所以硅化木雖然對于了解地質時期的環(huán)境、氣候、植物群落及地質作用方面有著重要科學價值,但在考古學上的意義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