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瓷器背后的中英文明交流史

木橋
木橋
2012-08-01 15:25:55

觀眾在欣賞清雍正乾隆時期的蓋罐和茱萸紋盆。大英博物館藏

  觀眾在欣賞清雍正乾隆時期的蓋罐和茱萸紋盆。大英博物館藏。

  當我們這一輩人頭一次聽說世上有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的時候,誰也想不到,僅僅過了二三十年,中國的年輕網(wǎng)友們就會用輕松的口吻并無惡意地標簽不列顛民族的性格為“蠢萌”。在新世紀的中國眼里,英國居然是個可愛的、有點天真有點傻的“萌物”。

  《瓷之韻》展覽從一個側面——瓷器——曝光了中國與世界的關系、英國與世界的關系,也曝光了在整個世界的動態(tài)時空中英國如何最終得以抵達中華文明圈。觀眾很容易為展廳里溫潤如玉的明代龍泉青瓷大盤、粉嫩風騷的乾隆粉彩瓶打動,但要真正讀懂這個展覽,卻需要一點史實方面的知識,歷史初級讀物里讀不到的知識——但其實卻是商業(yè)史、貿易史、科技史換言之文明史的常識。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歷史上,瓷器制造長期是中國獨家技術專享的行業(yè),世界其他地方都無法掌握同樣的制瓷技能,只能用燒陶工藝來模仿中國瓷品。歐洲直到18世紀才燒出近似中國瓷器的所謂“軟質瓷”,說實話所謂“軟質瓷”是個自欺欺人的概念,不打自招地表明其遠低于中國瓷的基本技術指標。因此,瓷器便長期都是一種“奢侈品”,從唐代開始,對于世界各地富人來說,一只優(yōu)質的中國瓷盤便大致相當于今天的保時捷跑車。所以,不妨把景德鎮(zhèn)理解成一個長達五六個世紀的“保時捷生產(chǎn)基地”。

  有趣的是,《瓷之韻》以宋、遼佳品為起點,也許那之前的輝煌對于不列顛來說太遙遠,太不可企及。不過,這個展覽仍然非常成功的介紹了中國瓷器之于世界歷史的意義,在大眾普及的程度中顯露出英國學術之于瓷器研究的高水準,引導我們中國人學會把自家東西置諸全球景觀中加以領悟。展出的元青花魚藻紋大盤、明龍泉窯青瓷大盤特別讓人感慨,自宋代直到明代伊斯蘭世界對于中國制瓷的刺激意義,是我們最近剛剛開始回想起來的史實。實際上,把青花瓷認作中國的“民族特色”基本是一種誤解,若不是伊斯蘭世界對于白底藍花的瓷器有種超常的喜歡,很難說這一瓷種是否會在元代蓬勃發(fā)展起來。另外,伊斯蘭世界喜歡體積龐大的瓷器,如此需求無疑催動景德鎮(zhèn)工匠努力改進燒制技術,從而滿足遙遠但卻富足且穩(wěn)定的西亞市場的品位。
 

1 / 2
免責聲明
標簽:瓷器    中英文明交流史    收藏    博物館    
你該讀讀這些:一周精選導覽
更多內容...
奢華私語 時尚衣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