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夫?伯爵玫瑰于1982年首次面世,自此以其深邃的紅色和動人的花瓣,為伯爵的設計師帶來源源不絕的靈感,以不同的方式歌頌它的艷麗:珠寶腕表、“神秘”腕表,以及需要運用精湛制表工藝的型號。今年,伯爵再次創(chuàng)新時尚,以不同的手工技藝重新演繹這朵充滿傳奇色彩的玫瑰:微縮琺瑯、以飾片進行的內(nèi)填琺瑯和微砌馬賽克。最后的制成品展現(xiàn)了杰出工匠的無瑕技術,把歷久不衰的技法發(fā)揚光大。
琺瑯藝術
琺瑯是水晶的遠親,其起源可追溯至地中海沿岸。自古以來,琺瑯常用于珠寶及其他首飾。之后,這種技法在歐洲逐漸普及?,m瑯是玻璃的混合物,加入微量氧化金屬便可染出多彩多姿的顏色,表現(xiàn)無盡色彩和色調(diào)。琺瑯釉料的原料呈片狀或粗糙粉狀;工匠首先將原料放在研缽搗成幼細粉末,再洗去其中的雜質(zhì)。洗凈后的琺瑯釉料將浸于蒸餾水中備用。
之后,工匠會把琺瑯涂于以銅、銀或金(琺瑯只能附在這些物質(zhì)的表面)制成的胎體,成為創(chuàng)作這件琺瑯藝術品的底座。為堅守追求卓越的傳統(tǒng),精益求精的伯爵在創(chuàng)作琺瑯腕表時只會使用純金胎體。視乎金屬胎體的厚度,必須首先進行琺瑯固形過程,以防止胎體在反復燒制的過程中融化變形。在燒制時,琺瑯會展現(xiàn)鮮明奪目的色澤,而琺瑯工匠亦可在此盡情發(fā)揮其巧妙的工藝。燒制是制作胎體的關鍵步驟,有助把琺瑯與胎體黏合。工匠會把胎體置于攝氏800度以上的窯內(nèi),燒制約40至60秒。經(jīng)過這個名為大明火(grand feu)琺瑯技法的處理后,制成品便會達致最純正的狀態(tài),歷久彌新。
由于在燒制時,琺瑯的體積會收縮,因此工匠必須反復燒制,才可取得光麗亮澤的色彩,亦可確保所有雕紋空間已被填滿。由于在這個階段,琺瑯或會出現(xiàn)微細的裂紋,因此是整個制作程序的重要步驟。一旦形成裂紋,工匠的心思便會付諸流水,必須重新開始。完成首次燒制后,琺瑯會高出胎體,因此必須使用磨石與清水把整個表面磨平。雖然這個程序能夠磨平琺瑯,但同時亦會把表面霧化,因此琺瑯必須再次經(jīng)過窯燒,令表面回復光澤,而這個程序稱為“燒結(jié)亮面”(glaze firing)。
琺瑯技法最早用于制作金飾和珠寶,并自15世紀起運用于鐘表作品之上。此后,工匠不斷精益推陳出新,研究多種技術。內(nèi)填琺瑯(champlevé)、掐絲琺瑯(cloisonné)、透明琺瑯(flinqué) 和微縮琺瑯(miniature)均以巧妙的方法處理這種永恒不變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