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ECDOTES OF MICHELIN RESTAURANT
文/Five
據(jù)米其林的標準,一顆星代表好餐廳,兩顆星代表值得繞道造訪,三顆星代表值得專程一望,特有的餐廳時三顆星,是最高的評等。
According to Michelin standards, a star on behalf of a good restaurant, two stars on behalf of worthwhile detour visit, representative of three stars is worth a special trip to visit, the unique restaurant which was rated as three stars is the highest rating.
香港有位美食家曾經(jīng)大罵米其林廚師,讓人大為驚訝,后來才知,他所譴責的是所謂的米其林廚師,因為這個世界真正按米其林分級的只有餐廳,而非廚師,給廚師冠上米其林,不過是商家之作,而非真才實學(xué)。對一個對嘗遍天下美食,對美食要求如此之高的人,對當今的所謂大廚頗為挑剔也是情有可緣的。
此事為什么得到這么多人的關(guān)注?正好證明了一點:美食——已經(jīng)繼時裝、設(shè)計、成了各據(jù)一方,藝術(shù)的重工業(yè),每道美食如曇花一現(xiàn)的藝術(shù)品,短暫、精美、不可復(fù)制,這讓多少人的味蕾為之癡迷陶醉。加上,電視等媒體的推波助瀾,超級名廚,如今和藝術(shù)家般受人尊崇與愛戴。每個大廚的逸趣軼事,都一再被人津津樂道,比起國際巨星還要惹人注目。
他們的晚餐和誰吃?
我們對米其林餐廳充滿了向往,也許我們在哪個米其林餐廳享受過美食,美食當前時,我們贊嘆美食,之后我們最好奇的是,創(chuàng)造這些美食藝術(shù)品的廚師藝術(shù)家們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我的最后晚餐:五十位名廚暢談他們?nèi)松淖詈笠徊汀?,作者曾訪問50個當今頂級的名廚,問他們:最后一餐想要吃什么?和誰吃?聽什么音樂?想要誰來煮這一餐?這些擁有神乎其技的廚藝的大師,出乎意料之外,大部分回答,想要吃家常的,一般的菜。這50人里,有好幾個人都在三顆星的餐廳掌廚過。譬如:ERIC PIPERT、TAKAYAMA MASA 、THOMAS KELLER和ALAIN DUCASSE。我發(fā)現(xiàn),這些人在古怪刁鉆的廚師心中藏著對食物很人性質(zhì)樸的品味,跟一般常人對食物的感情眷戀,沒有兩樣。
其實大廚也是人,唯一不同的是,他們對創(chuàng)造美食充滿了興趣,并將執(zhí)著的追求,將每一份美食當成藝術(shù)品來打造?!栋衙灼淞置麖N帶回家-三星女主廚的法式料理》記載被廣為流傳的碧克家族,他們將視為生活藝術(shù)的料理,充滿熱情地傳承了四個世紀。從十九世紀末安蘇菲•碧克經(jīng)營的那家樸實無華的阿爾代什小餐館,如今已成為極具盛名的莊園。不過,中間因戰(zhàn)爭格局的變化遇到過巨大的阻力。受到命運所驅(qū)策,安蘇菲•碧克為了一九九二年驟逝的父親賈克•碧克(Jacques Pic)的名聲,來到了爐灶之前。僅僅憑仗著信念、堅持,與對于父親姿態(tài)的記憶,她獨立地辟出了自己的道路。她成功的喚醒了埋藏在自身上的天賦,之后便創(chuàng)造出一種膽大而纖細的料理,且不曾背棄其先人的好名聲。她親自尋找食材、創(chuàng)作食譜,甚至不無細致地裝盤修飾。
她和這些屬于米其林餐廳的美食制造者一樣,用自己對美食的敏銳創(chuàng)造出一系列“驚天動地”的藝術(shù)品,無不讓人垂涎三尺,讓美食與食客對話是他們事業(yè)的終極目標,讓更多人享受到這一份與眾不同的美食,感受奇妙的心境。
本文為《X-IN》新奢華雜志獨家授權(quán)風尚中國稿件,未經(jīng)允許,請勿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