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說過,對腕表而言,手腕是最脆弱也最不適宜的佩戴部位。這句話并不夸張,無論何種形式的可攜式時計,都是脆弱且易損壞的。
盡管有寶璣大師這個成功的先例,但避震問題仍然沒有引起制表師的重視。早期針對表款防震的實驗非常少,就我們所知,在20世紀最初十年曾有實驗將整個機芯完全包裹在彈性材質(zhì)中,但真正運用于腕表的有效防震系統(tǒng)直到1930年代后才問世。
擺輪轉(zhuǎn)軸可以說是機芯中最脆弱的部位,若要擺輪自由擺動,就得將摩擦力降至最小,那就必須在耐用性方面有所妥協(xié),但擺輪轉(zhuǎn)軸通常非常細小,直徑僅有百分之幾毫米,因此即使受到的撞擊不大,對一只缺乏防震保護的腕表來說,仍相當容易造成擺輪軸承的損壞或變形,而影響擺輪振動的頻率。
BREGUET 寶璣 Tradition 系列7027BB/G9/9V6腕表
最早的防震裝置—寶璣的“降落傘”
其實早在制表史初期,人們便已普遍認知震動會為時計帶來損壞,但綜觀制表史,不得不令人驚訝,除了寶璣大師之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防震系統(tǒng)幾乎一片空白??死D(Clutton)與丹尼爾(Daniels) 在《Watches鐘表》書中寫道:“只有寶璣完全理解保護軸承不受傷害的重要性,此問題所涉及的層面不僅在于擺輪轉(zhuǎn)軸軸心受損會直接影響走時精準度,也會影響制表師的聲譽,畢竟長久以來,一旦走時發(fā)生問題,人們總是歸咎是制表師的錯。”
寶璣大師于1790年發(fā)明并大量使用稱為“降落傘”(parachute或pare-chute)簡單又有效的防震系統(tǒng),這是現(xiàn)代所有防震裝置的先驅(qū),也是寶璣最重要的發(fā)明之一。 主要功能便是為了保護擺輪避免因震動而造成損害。寶璣大師將輪軸縮短,并改為圓錐形,使其能夠更平穩(wěn)地固定在扭轉(zhuǎn)片簧上的特制凹形寶石軸承座上,當腕表受到外力沖擊時,軸芯僅會略微偏移,而不易斷裂。
降落傘式避震器結(jié)構(gòu)近年來再次受到寶璣表廠的青睞,2005年推出的Tradition 7027表款便采用了這個防震系統(tǒng)??死D及丹尼爾也認同寶璣大師所設計的降落傘式避震系統(tǒng)表現(xiàn)相當優(yōu)異,于書中表示:“此系統(tǒng)非常有效,單指針表(寶璣特別針對追求簡單、堅固、準確且平價的客戶所制作的表款)曾被從三尺高的地方丟落至水泥地面,其效能未受損害。”但雖如此,降落傘避震裝置卻未被普遍接受,甚至一度銷聲匿跡。
盡管有寶璣大師這個成功的先例,但避震問題仍然沒有引起當時制表師的重視。早期針對表款防震的實驗非常少,就我們所知,在20世紀最初十年曾有實驗將整個機芯完全包覆在彈性材質(zhì)中,但真正運用于腕表的有效防震系統(tǒng)直到1930年代后才問世。
若要充分理解第一代防震裝置的巧妙之處,必須先理解震動對機芯所帶來的影響。當機芯受到震動沖擊時,擺輪轉(zhuǎn)軸會受到垂直或水平震動的影響,垂直震動可能導致軸尖滑動,水平震動則可能導致轉(zhuǎn)軸彎曲或折斷。在理想狀況中,防震系統(tǒng)應當能容許這兩種方向的移動,借此抵消腕表從任何角度所受到的直接撞擊力。
1925年由Du Grenier公司所推出的防震機制(Shock Absorber),只能減低擺輪來自垂直震動的力道,不過后來所發(fā)展的防震裝置已能有效減低來自各種方向的震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