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正宗的鵝肝自然來源于法蘭西大陸,其內(nèi)容的荒誕和傳奇,足以讓人瞠目:高盧人本想夜間突襲羅馬的丘比特神廟,行動部署得十分隱蔽,但是不幸驚動了附近的鵝。鵝的叫聲驚醒了羅馬軍隊,由此羅馬不僅擊退了高盧人,最后還占領了高盧地區(qū)。于是鵝成了當時羅馬人的神明,人們熱衷于飼養(yǎng)它們。漸漸的鵝越養(yǎng)越多,泛濫‘成災’,就只能把多余的‘神’吃掉了。這些小‘神明’平時待遇奇好,吃的還是無花果,正好補肝。羅馬的殖民就這樣為法國人的餐桌帶來了美味的鵝肝。最喜歡鵝肝的法國國王,非路易十六莫屬,為追逐他的愛好,飼養(yǎng)工藝和各種新吃法層出不窮,人們還爭相為鵝肝吟詩作賦。
為一塊‘脂肪肝’寫詩有些荒誕,但正是這樣的歷史逐漸將口腹之欲變成了一種精致的飲食文化。雖然美國人已經(jīng)在加利福尼亞和洛杉磯等地全面禁止鵝肝的食用和銷售,但是這絲毫沒有影響法國人的美食神經(jīng)。他們不僅為鵝肝定制了一個官方網(wǎng)站,引誘全世界的食客。而且議會以376票對150票通過法案,確認肥鵝肝是“一種文化和美食遺產(chǎn),應該在法國加以保護”。法國鵝肝在中國的地位不言自明,幾乎每家冠以“正宗”的高檔西餐廳都能看到鵝肝穿梭于餐盤之中,且每次為顧客奉上的量極少,以顯其珍貴或不可多得。
肝臟本身是動物體內(nèi)儲存養(yǎng)料的重要器官,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物質(zhì),鵝肝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在一般的西餐廳里,鵝肝都被稱為健康之尊。